参观李大钊纪念馆心得体会3篇

参观李大钊纪念馆心得体会3篇

简短新教师培训体会可借鉴简短新教师培训体会可借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经过自己的努力,很高兴我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怀着忐忑的心情完成了为期三天的培训,通过培训我对教师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自己的工作计划有了基本的雏形。一、筑梦新时代做合格教师。通过朱校长的xx课,我们知道了当代形式下国家对老师的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要争当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合格教师。二、对于班主任工作。听了苏xx和亓xx的报告深深地体会到干一行爱一行,更加了解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为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更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我还体会到了爱的重要性,爱是一门艺术,爱要以理解信任为基础,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爱要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爱要面向全体学生,今后我要努力做的能爱善爱,去关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个闪过点,鼓励,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三、读书的重要性。通过朱xx和李xx的报告,我感受到了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会让我们的教学工作得心应手,读书会让文学创作有声有色,读书让业余生活有滋有味。读书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参观李大钊纪念馆心得体会的文章3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参观李大钊纪念馆心得体会篇1

  李大钊纪念馆庄严肃穆,整体建筑由灰、白、黑三大色系组成,由江泽民题写的"李大钊纪念馆"镌刻于大门门楣。登38级台阶,可到达瞻仰大厅。这38级台阶象征了大钊同志走过的38年人生岁月。瞻仰大厅内,安放着大钊同志汉白玉雕像,雕像神态沉静、深思,面容和蔼可亲。东西展厅的有关实物、图片、文献等,展示这位共产主义先驱的风采、光辉业绩和伟大的一生。

  瞻仰前,么校长和郭校长首先向大钊纪念馆献了花篮。然后我们一行28人按顺序参观纪念馆。

  李大钊同志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在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事业中占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他的伟大献身精神、光辉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永远是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献身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李大钊纪念馆和他的故居里,一件件历经沧海的展品、一篇篇光耀千秋的著作、一幅幅气壮山河的图画,都勾起了党员同志们对先烈曾经峥嵘岁月的深情回忆和敬仰。通过参观瞻仰先烈的生平事迹,对他短暂而又不朽的革命历程和卓越功勋的崇高敬意油然而生,并为他在那水深火热的旧中国心系民族存亡之大业、呕心沥血精忠报国的奋斗精神所折服。

  在纪念馆里,党支部成员开展了凭吊祭奠、重温入党誓词宣誓、预备党员房凡同志转正入党宣誓、观看李大钊影像资料片和听取纪念馆工作人员专题报告等活动,深切表达寄托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无限追思和怀念,追溯和感悟他鞠躬尽瘁为国尽忠的壮志豪情。支部还以参观纪念李大钊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了由5名新年教师的激情讲演;对照党员标准自我画像评不足、找差距,号召大家以实际行动和一流的工作标准践行李大钊精神,以对党的无比热爱和忠诚当好李大钊精神的传人,为美院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回家的路上,我深深的思考:自己一定以大钊精神为动力,努力工作,发扬先辈舍己为人的精神,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请党组织监督我。

参观李大钊纪念馆心得体会篇2

  位于河北省乐亭县城的李大钊纪念馆,每年的参观人数超过百万。纪念馆宣教部主任说,每一名前来的参观者,都会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被李大钊的精神所感染,“尽管历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从来就在我们身边,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生于河北乐亭县。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留学,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

  彼时的中国,正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仁人志士都在思索,中华民族的路在哪里?中国人民的明天在哪里?

  “人生的最高理想,在于求达真理。”1917年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苦苦探求中国未来道路的李大钊备受鼓舞和启发。

  位于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故居中,有一把淡黄色的陈旧藤椅。这把藤椅是李大钊牺牲后,他的夫人赵纫兰从北京运回故乡的。在这把藤椅上,李大钊写出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表达着他在国家危亡之际的求索与呐喊。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又在这把藤椅上,写出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成为我国第一篇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

  在宣传十月革命的过程中,李大钊迅速从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从此,他开始了“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人生实践。

  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又领导建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李大钊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一直到被北洋军阀秘密逮捕直至行刑,李大钊的内心都有一种强大的动力,使他不惧死亡,安然若素。在监狱时,李大钊曾和家人见过最后一面,他的女儿李星华在回忆文章中写道:“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种“伟大的力量”,就是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信心,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1927年4月28日临刑前,他对其他19位革命者说:“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得到光辉的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参观李大钊纪念馆心得体会篇3

  4月28日是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军阀的绞刑架下英勇就义的纪念日。九十多年前,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一批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盛世如你所愿”是我们对先烈最好的告慰。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他在38岁那年,为信仰慷慨赴难。一百多年前,在黑暗的时刻,李大钊坚信属于中国的青春即将来临。在《青春》一文中,他寄语中国青年:“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值得告慰的是,近百年之后,在李大钊当年执教的北京大学,青年学生们没有忘记他们的大钊先生。李大钊当年播撒下的种子,正在青春中华的大地上和中国青年的心里生长、开花、结果。

  清明节前夕,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师生正在排演一部名为《大钊先生》的音乐剧。这部剧将在今年4月28日李大钊先生英勇就义91周年那天正式公演。

  “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这是李大钊先生在1916年发表于《新青年》杂志第二期的《青春》一文节选。

  “他的《青春》这篇文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来自艺术学院的周映辰教授评论道,“那种对年轻人的寄望,充满热血的、充满激励的气质,是跨越时空的。他是在以自己的生命为底色来解释他对青春、对信仰的理解,然后壮烈地牺牲。”

  “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是李大钊青春的誓言,也是他一生的实践。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留学日本的李大钊宁可牺牲学业,也要致电全体国民唤醒反抗的斗争。为了防止思想上的滑坡与倒退,正在被军阀追捕通缉的李大钊依然要公开发文,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之争”,并声明:“我是喜欢谈谈布尔扎维主义的。”

  李大钊的孙子李宏塔先生向我们展示了大钊先生对早期共产党的热切支持:“在咱们党建党初期,(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的经费怎么办,我爷爷当场就宣布,拿出他的大学教授的薪金的三分之二,实际上就是八十块大洋,那时候他的工资就是一百二十块大洋,用于革命事业。而且他还经常资助一些困难学生,所以我奶奶常常就为家里生活揭不开锅而着急。蔡元培校长亲自交代给会计那边,说以后给李大钊教授发工资的时候,先拿出一块来,直接交给赵纫兰,交给我奶奶,以使他家里不再出现这样的困境。”

  李大钊生前在北大工作过十年,担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和教授。在这里他参与领导了伟大的五四运动,写下大量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组织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创建者之一。大批怀抱救国理想的知识青年在李大钊的号召下来到工厂、矿山和广大的北方农村,与工农相结合,开展反侵略、反压迫运动,对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1927年4月,李大钊在北京被军阀张作霖逮捕。22天后,一同被捕的二十几位青年与他们的大钊先生一起慷慨就义。北大教育系的青年学生张挹兰是其中唯一一位女性。

  “牺牲那天,我祖父是第一个走上绞刑架的,然后张挹兰是最后一个走上绞刑架的,”李大钊的孙子李亚中先生回忆道,“当时敌人在最后还对她进行过劝降,张挹兰就说:‘能和李大钊先生一起去殉我们的事业,是我无尚的光荣。’也昂首走上绞刑架了。”

  在人生的绝笔《狱中自述》一文中,李大钊曾表示:“倘因此重获罪戾……当负其全则。惟望当局对于此等爱国青年宽大处理,不事株连,则钊感且不尽矣!”对于个人的牺牲他无所畏惧,唯独舍不得这些为共同理想而奋斗的青年。李大钊尊重青年、信任青年、珍惜青年,认为再造中华的关键就在于青年。而北大的青年们也深深地崇敬、理解他们的大钊先生。

  对此,北京大学法学院14级本科生欧阳妤璐有自己的看法:“可能李大钊先生所指的青春不仅局限于某一个时间段吧,不是说比方说18岁就是正当青春,而是一种精神,一种英勇的、无畏的、敢想敢做的、以民族国家为己任的、拼搏奋斗的精神。”

  91年过去了,中华大地正焕发出蓬勃青春。而以民族和国家为己任,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融入到铸就“中国梦”的共同奋斗过程中,从献身科研到献身军旅,从坚持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社会实践活动到助学西部贫困地区、播撒北大精神火种的青年支教活动,已经成为当代北大青年的自觉选择。

  国际关系学院的14级本科生唐青在读大三那年,实现了一直埋藏在心底的愿望:成为雷锋团的一名士兵。当被问及为什么会有当兵的心愿时,唐青回答道:“就是对军营的一种向往和对军人的一种崇拜吧。我觉得(军人)是国之栋梁,是咱们国家发生危险的时候冲在最前面的那个人,要撤退的时候走在最后面的那个人,我觉得这种人是最帅最帅的,是民族的脊梁。”入伍不到一年,唐青就被发展为预备党员。在部队两年间,他先后被连队评为“优秀义务兵”,被北部战区陆军评为“百名强军先锋人物”,记集团军三等功一次。退伍回北大后,唐青又继续在校园播撒士兵精神和雷锋精神。

  与唐青的军营梦相比,在考上研究生以后,先去西部支教一年,为那里的孩子带去北大的精神火种,点燃他们的青春梦想,是更多北大青年学生的人生选择。

  北大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负责人莫屈就曾经接触过不少这类学生,而国际关系学院的研究生邵子剑就是其中之一。莫屈回忆道:“邵子剑他在新疆支教的时候,当时支教的(学校)是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其实是一所大学,在接受他支教的同学里面后来也有好几位同学受到他的这种感召,毕业了之后又回到当地的教育事业里面去,担任辅导员,继续做这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陈永利对各位优秀的北大青年评论道:“他们真正继承了大钊先生留给北京大学的这种光荣的传统和崇高的精神,就是真正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像总书记对北大提出来的要求那样,真正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时期就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做到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

推荐访问:纪念馆 心得体会 参观